醫療資訊

解決骨骼肌筋膜疼痛新利器-淺談體外震波治療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3-04-07

西園醫院復健科 徐伯誠主任

 

五十多歲的李女士,平時無規律運動習慣,工作時以坐辦公桌為主。三個月前感到右足跟疼痛,起初走久了才感到疼痛,慢慢演變成早起下床的第一步劇痛,甚至出現跛行,因此前來復健科看診。經評估後診斷為「足底筋膜炎」,經過第一次震波治療後已減少跛行,接續共三次治療後,疼痛幾乎消失。除了震波治療,醫師也鼓勵李女士常做伸展運動,以及適度訓練臀肌與核心肌群,效果更好。

 

▎什麼是體外震波?

體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在醫學上的應用,最出名當屬「泌尿結石碎石術」,自1980年代發展碎石術後,後續發現,將震波的能量強度降低,可用以治療骨骼肌肉疾病。

震波是一種高能量的聲波,利用短時間內形成高壓的直接撞擊,以及產生張力波間接撞擊組織,刺激損傷患部,並誘導身體產生發炎反應,包括促進血管擴張與釋放生長因子,進而促進自癒過程,達到組織修復與再生的效果。除了促進修補,研究也指出,震波施打過程中會抑制疼痛神經纖維,降低痛覺傳入而能止痛。

 

▎適應症狀:骨關節疾病、肌筋膜疼痛

體外震波依探頭的類型,將能量以「聚焦式」或「發散式」輸出,施打類型取決於醫師的綜合評估。綜合近十多年研究,體外震波用於治療骨骼肌肉疾病已有許多醫學文獻佐證,對於多數骨關節疾病與肌筋膜疼痛皆有效果。研究中,效果較顯著且是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適應症,包括:肩部鈣化性肌腱炎、網球肘(肱外上踝炎)和足底筋膜炎。對於慢性肌腱發炎,例如高爾夫球肘(肱內上踝炎)、阿基里斯肌腱炎、髕骨肌腱炎、手指肌腱炎(媽媽手)或關節炎、肌筋膜疼痛、梨狀肌症候群等亦有研究支持。

後期的研究發現,體外震波對於骨頭不癒合、傷口癒合不佳者,亦有治療效果;對於中樞神經損傷後常有的肌肉痙攣(肌張力),亦有相當療效,可作為替代治療方式之一。

 

▎非侵入式、治療風險低

體外震波是非侵入式治療,經過門診醫師評估後轉介,必要時輔以超音波定位施打位置。每次治療時間與疾病種類、部位有關;一般來說約3~5次療程,視治療後的反應調整。過程中會有些痛感,但為可忍受的程度,結束後疼痛會逐漸消失。

體外震波治療的副作用低,包括:治療後紅腫、瘀青和局部疼痛,發生率不高且通常是暫時性。對於患有凝血功能異常、孕婦、未成年、患部急性發炎或有開放性傷口、合併骨髓炎者,不建議施打。

此外,體外震波的效果並非單次施打就可完全見效,因身體組織修補需要時間,尤其不少患者多已是慢性疾病,治療時更需要耐心等待身體修復。治療後一個月內應避免劇烈運動,搭配復健療程與生活型態調整,避免不正確的姿勢、過度使用患部,才能與震波治療相輔相成,加速復原。

 

院方提供體外震波治療服務,歡迎諮詢西園醫院復健科門診。


體外震波自費治療
認識醫師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