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保膝治療!?淺談退化性膝關節炎階段性治療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19-12-30

骨科關節中心主任 王大翊醫師

 

早期人們認為,年紀大了筋骨會退化,應該盡量減少參與活動,因此經常看到老人坐在門口,等待年輕人回家的畫面;但時代在進步,現代人不論年齡都重視生活品質,也都需要有正向、活躍的社交活動,因此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的預防以及治療的觀念,也須與時俱進。


▎五十歲是一大關鍵

大部分民眾過了50歲,就開始出現各種腰痠背痛、關節疼痛的現象,這些症狀就是退化的警訊,告訴我們機器用了50年,應該要進廠保養了!

關節疼痛的來源可以粗略分成「關節內」與「關節外」,其中關節外疼痛大約佔六成,這些診斷不外是肌腱與韌帶發炎,造成這些部位發炎的原因,除了老化以外,更重要的是血液循環不如年輕人順暢,導致膝關節附近代謝廢物累積,近一步產生疼痛的感覺。因此,我經常在門診提醒患者一定要多熱敷,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代謝廢物的排除。

另外四成屬於關節內的發炎,也就是真正的關節炎。目前有部分的證據顯示,關節炎發生後,如果不積極消炎,導致發炎物質在關節內累積過多,就會有軟骨破壞的危險!如果有發生關節疼痛的現象,一定要盡快就醫,讓專業醫師評估疼痛的來源,做好預防的措施。


▎平時如何預防關節炎發生?

膝關節解剖構造屬於合頁型態,上端圓下端平,屬於相當不容易維持穩定的形狀,因此需要許多韌帶與肌腱共同維持穩定,而這些結構若有無力或被破壞的情況,就會造成膝關節不穩,進一步產生退化。因此,平時除了走路、活動時要小心不要受傷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適度的肌耐力訓練,膝關節附近的肌群有足夠的張力,才能有效維持關節穩定,預防關節退化。

 
▎如果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我需要接受手術嗎?
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病程,按照軟骨磨損嚴重程度可分為四期,大部分第一期與第二期的患者可以靠藥物、關節腔注射、復健治療以及生活型態調整控制病程的進展,但如果發現下肢結構異常,例如膝內翻(O型腿),會導致關節面受力不均,無法以保守治療控制,按照過去的慣例,會等患者的關節炎進入第三或第四期,再進行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但現在有更好的選擇──透過下肢矯正的方式,讓膝關節面達到受力平衡的狀態,藉此中斷關節軟骨磨損的惡性循環,達到保留原生膝關節的目標。

目前的矯正手術稱為「高位脛骨截骨術」,利用術前膝關節X光與電腦斷層檢查,透過電腦軟體模擬矯正後受力的狀況,運算出患者最佳的矯正角度,再將運算出來的數據,以3D列印的方式製作客製化切割導板,讓術後矯正的情況完全符合術前模擬(見下圖)。



當然,不是所有患者都適合這類治療,如果診斷退化性關節炎為第三至第四期、年齡超過70歲、有骨質疏鬆或者有煙酒習慣的患者,則需要接受「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是根據下肢機械軸線切割,術後完全符合下肢機械軸線,但是所有患者術後腳型都會一樣,這不是一個正常的狀況,因為所有人的長相有差異,四肢的角度也有差異,所有人術後腳型都一模一樣是不合邏輯的,因此我們引進「動態軸線切割」技術,根據術前的X光檢查,還原患者在退化前的角度。根據這樣的角度進行手術,每位患者術後的角度都會有所差異,但都最接近退化前的腳型,這樣的關節是患者用起來最舒適的。  


▎關節中心成立的使命

本院關節中心成立於108年10月,引進最新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的觀念,目標是站在患者的角度,透過階段性治療的策略,首要盡力保留患者的原生關節到最後一刻,如果已經無法保留,則必須要恢復關節的功能。全人工關節置換,是上世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重大發明,而本世紀最重要的則是「保膝」的觀念,藉由階段性治療達到保留膝關節的目的,如同對待古蹟的精心處理,並非拆除重建,而是以恢復原狀為原則;我們以修護古蹟的工匠精神,為每位關節中心的患者全力維護。


認識醫師
認識骨科關節中心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