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抓出隱藏腹腔的「內臟脂肪」-從DXA看體脂量測

健康資訊, 健康新知 | on 2023-01-12

影像醫學部 張育培放射師
陳名聖主任 審閱

 

近兩年因為疫情,民眾更加重視自我健康及管理,但也因為減少出門,導致部分民眾的身形開始橫向發展,尤其是腰圍;這不僅影響外觀,還會產生極大的健康風險!那維持正常的體重就沒問題嗎?事實上,外表看起來瘦,內在脂肪可不一定少。國外流行一種說法:「Thin-Outside, Fat-Inside(TOFI)」,偷肥族(又稱泡芙人)就是這類代表。因此,想健康減重,絕不能單看身體質量指數(BMI)及體重。

肥胖的定義是體脂肪過多,一般來說,國人男性正常體脂率在15~25%之間,女性則落在20~30%之間,過高的體脂率與慢性疾病密切關係。根據衛福部公布的「110年十大死因」,第二名心臟疾病、第四名腦血管疾病、第五名糖尿病,以及第六名高血壓疾病,這些慢性疾病造成的死亡人數超過三分之一,而這些疾病也與體脂肪關係密切,尤以內臟脂肪(VAT)為最。

 

▎體脂肪≠內臟脂肪

體脂肪在人體中扮演多個角色,其主要功能為儲存能量、維持體溫、保護器官、製造膽固醇、維生素D等,並維持神經系統及皮膚的正常運作。

體脂肪可分為「皮下脂肪」和「內臟脂肪」,皮下脂肪分布在皮膚下方,通常用手就能捏起來,它不只幫助人體儲存能量,還能維持體溫,抵禦外界的寒冷或衝擊。一般來說,女性較男性更容易累積皮下脂肪。內臟脂肪則圍繞在器官周圍,主要存在於腹腔,少部分集中在肝臟及其他器官。它可以保護內臟器官,但如果在體內堆積過多,就會提高罹患代謝性疾病的風險,因此內臟脂肪跟腹部肥胖有最直接的相關性。與女性不同的是,男性肥胖時,增脂的內臟脂肪較皮下脂肪更明顯。

簡言之,體脂肪等於皮下脂肪加上內臟脂肪,就相對危險性而言,皮下脂肪除了美觀,對人體健康危害較小,而內臟脂肪則影響健康甚鉅。

文獻指出,肥胖者通常因較多內臟脂肪導致代謝症候群,其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血管疾病及中風的風險都比常人高出許多。除此之外,目前更有研究提出,過多的內臟脂肪會讓罹癌機率提升,並影響癌症治療後的復原能力。由此可見,內臟脂肪關乎人體健康,如何監測、使之成為維繫健康的組織而不成為身體負擔,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檢查方式

目前測量腹部脂肪的方式,包括:生物電阻抗分析(BIA)、雙能量X光掃描儀(DXA)、電腦斷層掃描儀(CT)以及磁振造影掃描儀(MRI)等方式。

最精準的測量工具非CT及MRI莫屬,但CT的輻射劑量相對較高,MRI則需時較長,兩者的檢查費用較高,因此多用於研究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BIA)與雙能量X光掃描儀(DXA)所需檢查時間短,價格親民,加上BIA沒有輻射問題,而DXA掃描劑量只有胸腔X光的10%,是目前臨床上較常使用的檢測方式。兩者對於量測人體軟組織的比較如下:

1.生物電阻抗分析(BIA

快速、簡單,非侵入性且方便。阻抗意指妨礙電流流通之阻力,相較肌肉和血液,體脂肪和皮膚之導電性較差所以阻抗高。但使用生物電阻抗分析時仍然須考慮許多因素,如種族、性別、或每次檢查時候不同的情況,都容易影響檢查結果。

2.雙能量X光掃描儀(DXA

簡單、精準、安全、經濟且快速,是目前臨床上最常使用的檢測工具。它運用兩種能量不同的X光通過身體,計算出骨骼和肌肉組織的密度,進一步推算出人體脂肪與肌肉組織的含量。南非健康研究的學者Micklesfield在2012年提出以CT為標準當1參考,利用儀器DXA與CT比較後,兩者檢測出來的結果達到0.93的相關性,意即DXA的檢測準確度已經十分接近CT。骨質密度的專家Kelly也建議DXA適合拿來做常規的體脂肪與內臟脂肪檢測,還可同時進行骨質疏鬆和肌少症的質量評估。

做DXA的前一天建議禁食、避免重訓(會導致肌肉受損),檢查前須排空尿液、移除所有飾品。掃描約8分鐘即可完成,檢測體脂肪、內臟脂肪及肌肉含量的全身組成成分分析。

▎結語

在國內,體脂肪檢測已發展一段時間,而內臟脂肪則在近幾年開始受到注意,據瞭解也僅少數醫療院所在做研究,並未廣泛推廣於健檢上。本院DXA儀器於今年開始提供內臟脂肪檢測服務,利用一次DXA身體組成的檢查,結合體脂肪、肌肉含量和內臟脂肪的報告,提供給醫師臨床治療進行疾病評估、運動和營養補充的調整,更能有效降低代謝症候群的風險。

 


【案例分享】

BMI是身高與體重的比例,正常範圍:18.54≦BMI<24。體脂肪是脂肪和體重的百分比,正常範圍:男性15~25%,女性20~30%。

以下為內臟脂肪(VAT)分析圖,是脂肪,色代表肌肉組織,色則代表密度更高的骨頭或其他高密度組織。根據DXA檢測出的內臟脂肪面積,VAT小於100 cm2為正常,100~160 cm2為風險增加族群,面積大於160 cm2時為高風險族群。


認識影像醫學部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