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

代謝症候群=致命四重奏 危險因子「5中3」就要小心了【健康2.0】

媒體報導 | on 2019-06-03

身為新陳代謝科醫師,常常會遇到病人問:「醫生,我是不是代謝不好?」代謝這個詞,臨床上有很多不同意義,但我們先來談談重要的健康警訊──代謝症候群。


1988年,史丹佛大學的Reaven教授描述了被稱作「X症候群」的臨床報告,發現胰島素抗性、血壓偏高、血脂異常往往有群聚現象。後續研究顯示,腹部肥胖與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俗稱三高)的發生息息相關,容易併發心血管疾病及第二型糖尿病,被稱為致命的四重奏,也就是本文要談的代謝症候群。


5項危險因子 涵蓋三高和腹部肥胖
 

嚴格來說,代謝症候群並不能算是疾病,只能說是風險因子的聚集,是未來發生疾病的前奏。由於人種體型的不同,代謝症候群的診斷標準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定義,為了篩檢方便,代謝症候群的診斷也趨向簡單化,例如過去有人使用腰臀圍比或是身體質量指數代表腹部肥胖程度,但後來統一使用腰圍,除了方便,腰圍確實也與內臟脂肪有高度相關。


再者,代謝症候群最初曾被稱為胰島素阻抗症候群,在更早的世界衛生組織(WHO)版本中,診斷代謝症候群時也需要測量空腹血糖和胰島素來計算胰島素阻抗程度,甚至需要喝糖水做耐糖試驗來判斷身體代謝葡萄糖的能力,演進到後來,慢慢刪掉複雜的檢測,只用空腹血糖來代表異常值,並不是因為胰島素阻抗不重要,而是針對一般民眾做公衛篩檢時,測量空腹血糖比較符合經濟效益。


至於血脂異常在代謝症候群中,包含兩個部分:三酸甘油脂過高和高密度膽固醇脂蛋白(HDL-C)過低。有人一定注意到,為什麼沒有包含低密度膽固醇脂蛋白(LDL-C)呢?這是因為,患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體內的LDL-C通常顆粒較小,因此在血脂異常上往往不是以LDL-C上升來表現,但卻容易產生動脈粥狀硬化。


診斷標準如下圖,危險因子大於3項就符合診斷,符合越多項則日後發生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的風險就越高。


遠離代謝症候群 飲食、運動是不二法門

代謝症候群的發生與生活型態有極大的關係,尤其是久坐、少動的現代人。因此「動起來」是最基本的原則,飲食習慣上,選擇少糖、少油、少鹽、多纖維的「三少一多」原則,避免攝取高熱量但營養價值低的零食點心或含糖飲料,每週從事150分鐘中等強度的運動,做好體重管理。


簡單來說,如果身體是一間公司,器官是不同的部門,自己就是身體的CEO,好好照顧不同部門的員工才會讓公司運作正常,永續經營,否則等到集體罷工才來傷腦筋可就來不及囉。

 

 

◎ 本文摘自/西園醫院健康月報  ◎ 撰文/永越健康管理中心體適能中心主任暨新陳代謝科醫師馬文雅  ◎ 編輯/王家瑜整理 
◎ 圖片來源/西園醫院‧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新聞來源:https://health.tvbs.com.tw/medical/316401

線上預約
© 2019 永越健康管理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醫療機構網際網路資訊管理辦法聲明: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之內容供人點閱。